中国特高压为何是自主创新
《21世纪》:谈到特高压传输,听到最多的是“自主创新”。我的问题是,在我们之前已经有欧美国家的实践,何来自主与创新?
陈维江:长期以来,中国电力技术的发展,从高压到超高压输电技术研发,实际上是走了引进、吸收、消化、再创新的道路,或者叫跟踪式的发展技术路线。关于特高压,中国到底有哪些创新?如果按照过去的发展模式,我们是不是仍旧可以走引进、吸收、消化、再创新的技术路线呢?回答是不可行的。
《21世纪》:为什么?
陈维江:发达国家虽然开展过特高压试验研究,苏联还建设了输电工程,但是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技术和设备,更没有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以供参考。虽然国际大联网委员会认为已经没有障碍了,但是如果我们依旧走老路,马上遇到一个问题:当中国建设500千伏电网时,我们还能够买到“八国联军”的设备,但是建设1000千伏电网,技术与设备从哪里引进?我们即便是有钱,但是在国际市场买不到!另外,虽然特高压输电技术国外研究过,但是别人的研究并不等于你就掌握了;加之上个世纪的技术,已经同目前科学技术的进步无法相比——众多新的材料的出现,计算技术的发展,特别是输电线路对环境的敏感,已经不可能照搬。关键是国外的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,即使前苏联建成了完整的工程,当时变电站采用敞开式布置,技术显然落后了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我们面临的技术挑战,采用引进、消化、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线去攻克,走不通了,必然走自主创新之路。
《21世纪》:这个技术路线非常独特,不同于高铁和大飞机,有点类似于原子弹以及航天技术研发的路线。
陈维江:无论是西门子、ABB或者日本三大电气制造公司,即便他们拥有特高压设备制造技术,也不会无偿给我们。当然,科学技术规律是无国界的,特高压技术研发的思路、方法及部分结论是可以参考的。遗憾与庆幸同在:当今世界上没有特高压输电的成熟技术和设备,关键参数与技术特性的获取,也只能立足于自主创新。所以说特高压给了中国一次跨越式发展与自主创新的历史性机会。
《21世纪》:但是其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。
陈维江:是的。中国历史上电网技术发展都是跟踪式的发展,缩短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已经很难了,而现在要超越发达国家,提升一个电压等级,这意味着要超越现有的工业基础,超越已有的技术与人才储备,全面掌握特高压的输电技术,自主研发的难度确实很大。
《21世纪》:2004年年底,国家电网公司正式提出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,为何在短短5年后就能够建成一条特高压输电示范工程?
陈维江:实际上,中国在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领域一直跟踪着国外的技术发展,过去电力部门下属的科研单位,从1986年起,就做一些跟踪性的可行性与实验性研究,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还没有达到技术适用的程度。当2004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在中国研发和应用特高压输电技术后,组建了一支超大规模的创新团队,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产学研协同攻关模式,专门成立了特高压建设部,组织上万人参与技术研发与工程建设。
《21世纪》:除了技术跟踪之外,中国的体制具有什么样的助推作用?
陈维江:为什么我们能花较短的时间实现成功,当然得益于中国的体制优势,我们的体制优越性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,特别是配置资源的能力,组织协调的力度,能够真正实践产学研协同创新,这些,俄罗斯、美国、日本、意大利同行们是无法与我们相比的。
《21世纪》:中国特高压的建设带来哪些外部效应?
陈维江:最重要的是推动中国电力技术实现重大进步,大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电工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。中国建成第一条示范工程以来,共完成180项关键技术研究课题,形成专利429项,建立包含7大类79项标准的特高压交流输电标准体系,涵盖系统研究、设备制造、调试试验和运行维护等环节。目前我国的特高压交流标准电压已被推荐为国际标准电压,国际大电网委员会(CIGRE)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(IEEE)先后成立了由我国主导的9个特高压工作组,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成立了特高压交流输电系统技术委员会(TC122)。我国成为继美、德、英、法、日之后第6个国际电工委员会常任理事国,在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。标准化水平不仅是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,也是衡量一个行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。通过制定标准抢占技术制高点,已成为世界知名企业参与全球竞争、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。
